1月25日,市民楊女士姐妹倆在一商場珠寶專櫃為母親選購了一對耳環。
  天山網訊(記者王偉偉報道)春節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每個人心裡都占有極大的分量。隨著馬年春節的臨近,對於崇尚“禮尚往來”又好面子的中國人來說,“送禮”是必不可少的。老人給孩子壓歲錢、晚輩給長輩送紅包,還有一部分人為升遷,為來年有更多的業務,為工作生活上得到更多照顧,借春節之名大方一回,這也就是所謂的感情投資,得馬上有“禮”。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絕大多數受訪者認為春節送禮是“情”重於“禮”,但也有人感到有壓力,認為有情何須高端大氣上檔次,也可以低調儉樸有內涵。
  “禮”字當頭有苦也有甜
  春節送禮,人情在傳遞,禮物在流動。《禮記·曲禮上》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中國送禮的習俗伴隨著幾千年的歷史保存至今,已深深地融入人們的血液中。
  最近一段時間,各大商超、農貿市場格外熱鬧,除了購買年貨外,還有不少人在買禮物。1月19日,庫爾勒市民劉芳提著酒、煙、食品及保健品走出好家鄉超市。“回家過年不能空著手,這是帶給公公婆婆的禮物,花了近1000元。”劉芳告訴記者,過兩天還要給自己的父母買一份。劉芳和丈夫每月工資6000餘元,孩子上小學花錢不多,平時節省點,過節時就能多給老人補貼點,讓老人晚年生活得好些,這也是她和丈夫達成的共識。
  “發壓歲錢占到春節開銷的一半,大概七八千元。再加上給雙方父母各包1000元的紅包,差不多要10000元。”在一家國有企業工作的趙勇說,他每月工資3000多元,每年過年要花去他和妻子兩個多月的薪水,大概15000千元,壓力是不言而喻的。
  趙勇說,過年是加深友誼的絕好機會,大家都有時間,互相拜拜年,吃吃飯,分享一年來的收穫,開開心心地過個年,為下一年的工作儲備能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女士告訴記者,她家是做生意的,送禮主要是為了聯絡感情、維繫關係,送出去禮金的多少往往會決定今後生意好不好做,而且趁著過節的名義送禮,也順理成章。
  那麼,春節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送禮呢儘管回答各不相同,但大多數人表示過年送禮是為了聯絡感情,也有“禮尚往來”的面子和人情。其中大多數人是真情表露,但也有的是無奈,是另有所圖。
  簡樸有新意禮輕情義重
  春節送禮到底該送什麼,怎麼送這也是人們在春節期間頗為糾結的事。記者採訪發現,有人認為禮輕情義重,有人覺得只有貴重物品才能表達心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
  祝福是過年最好的禮物。“現在過年家家戶戶什麼都不缺,我給父母、公公婆婆各包一個千元紅包,他們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紅包也是我真誠的祝福。”市民胡秀瓊說,她同時要求去年參加工作的兒子在過年時給長輩和還沒有工作的弟妹每人也包一個紅包。讓孩子明白孝敬長輩、愛護同輩、照顧晚輩不僅是責任,也是禮節。
  對於要扶養兩個孩子,家庭負擔相對較重的張女士來說,過年送禮也考量著她的智慧。“時下,食品安全和環保是人們最看重的,自己做些臘腸、熏豬頭送給親朋好友也不失為一個好策略。”她說,今年她熏了4個豬頭,灌了20多公斤臘腸,一共花了1600多元,平均送給每家也就200元左右,但很受親朋的青睞。“說實在的,現在200元是萬萬拿不出手的。”張女士說。
  對於孩子壓歲錢的發放,張女士也有獨到的見解。“孩子的壓歲錢上了100元,要收回來由我包管。現在他們還小也花不了多少,所以給年齡小一點的孩子10元,給年齡大一些的孩子三五十元,讓他們自己支配。大人也不用動輒幾百元地互相給,省去不少麻煩。”張女士說。
  送禮應該低調儉樸有內涵
  送禮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喜悅、增進感情的重要方式。古人雲,“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知道對方的興趣愛好,根據對方的年齡性別等“量體裁衣”,這樣送禮更能送到對方的心坎上。不少市民這樣說。
  “電話、短信、微信拜年不但時尚也節儉。”小毛說,年代不同了,一些繁文縟節能免則免。春節期間,約幾個好朋友聚一聚,沒必要又是拜年又是送禮,徒生壓力,輕輕鬆松、快快樂樂過個年多好。年輕人持這種觀點的頗多,他們大部分只給父母送禮,以表達感恩之情。
  專家認為,春節送禮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很常見,屬於一般的人際交往。同事、朋友、家人之間禮尚往來可增進相互之間的感情。禮品的價值是次要的,它所傳遞的情感與尊重是首要的。但如果送禮含有目的性,價值超出合理範圍,不但觸及法律,而且這禮也就“變味”了。
  送禮雖能起到聯絡情感的作用,但人際關係和諧才是眾望所歸。千里送鵝毛,禮輕情義重,禮尚往來,是我們傳統民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要選對禮物,能傳達情誼就足夠了,因為對於家人朋友來說,“情”比“禮”更加重要。  (原標題:庫爾勒:春節送禮 有情何須高端大氣上檔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w88vwdqa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